药师说丨《糖尿病》用药知多少?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,糖尿病发病率从1980年的1%上升到目前的10%,另有糖尿病前期人群(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)1-3亿,其中50%可在数年后进展为糖尿病。
积极治疗、调整不良生活方式是有效防控糖尿病的根本。接下来,针对糖尿病的常见治疗用药方案,我们将围绕常见用药和代表药品来进行阐述,以期望对各位糖尿病患者和临床医生有所帮助。
包含:格列吡嗪缓释片、格列美脲片(亚莫利)、格列喹酮片(糖适平)、格列齐特缓释片 (达美康)
包含:维格列汀片(佳维乐)、西格列汀片(捷诺维)、利格列汀片(欧唐宁)、沙格列汀片(安立泽)、阿格列汀片(尼欣那)
包含:利拉鲁肽注射液(诺和力)、度拉糖肽注射液(度易达)、司美格鲁肽注射液(诺和泰)
包含:甘精胰岛素注射液(来得时)、地特胰岛素注射液(诺和平)、德谷胰岛素注射液(诺和达)
包含:30/70 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、50/50 混合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、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(诺和锐30)、门冬胰岛素50注射液(诺和锐50)、德谷门冬胰岛素注射液(诺和加)
①磺脲类、格列奈类与糖皮质激素、噻嗪类利尿合用可升高血糖剂,影响口服降糖药的疗效,注意调整剂量。
②复方消化酶如胰酶胶囊含有淀粉酶(α•糖苷酶的一种),能够减弱α⁃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的疗效;
③吉非罗齐不可逆地抑制剂CYP2C8活性,显著减慢瑞格列奈的代谢,禁忌合用吉非罗齐和瑞格列奈。谨慎合用吉非罗齐和罗格列酮、吡格列酮。
④CYP3A4/5强抑制剂如阿扎那韦、克拉霉素、茚地那韦、伊曲康唑、奈法唑酮、奈非那韦、利托那韦、沙奎那韦和泰利霉素显著减慢沙格列汀的代谢,合用时沙格列汀剂量不超过2.5 mg。
(1)以养阴为主(适用于以虚热为主的消渴,是消渴的最常见证型,口渴口干、多饮易饥、潮热盗汗,大便稀薄,或饮食减少,精神不振,乏力,消瘦等)
包含:渴乐宁胶囊、葛芪胶囊、枸杞消渴胶囊、降糖甲片、十味玉泉胶囊、益津降糖胶囊、玉液消渴颗粒、参黄消渴胶囊、七味糖脉舒胶囊、参精止渴丸、沙梅消渴胶囊、花芪胶囊、五黄养阴颗粒、金鳝消渴颗粒、降糖胶囊、生津消渴胶囊、珍芪降糖胶囊、消渴降糖胶囊、玉泉丸、消渴灵片【兼补肾阴】、参芪降糖胶囊【兼补肾阴】、糖尿乐胶囊【兼补肾阴】、糖乐胶囊【兼补肾阴】、消渴丸【中西药复方制剂,含有格列本脲】、天麦消渴片【中西药复合制剂,含有吡考啉酸铬】
(2)以清热为主(适用于以实热为主的消渴,咽痛心烦,喜冷饮,多食易饥,小便色黄,大便干燥等)
(3)以化瘀为主(适用于阴虚兼有血瘀为主的消渴,胸痛、胁痛等,痛处固定,或刺痛,伴肢体麻木,口唇紫暗,舌下络脉颜色变深等)
规格及用量:片剂,每片0.5g。起始剂量可以从每日2次,每次0.5g(1片),如果能够耐受,可以逐渐增至每日2次,每次1g(2片)。
适应证:①首选用于单纯饮食及体育活动不能有效控制的2型糖尿病,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;②对于1型或2型糖尿病,本品与胰岛素合用,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,减少胰岛素用量,防止低血糖发生;③也可与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合用,具协同作用。
不适用人群:①肾脏疾病或下列情况禁用本品:心力衰竭(休克)、急性心肌梗塞和败血症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(血清肌酐水平≥1.5毫克/分升(男性),≥1.4毫克/分升(女性)或肌酐清除异常);②需要药物治疗的急性充血性心衰和其他严重心、肺疾患;③严重感染、外伤、外科大手术等应激状态和临床有低血压和缺氧等;④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;⑤急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,包括有或无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,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要用胰岛素治疗;⑥长期酗酒者,容易发生乳酸性酸中毒;⑦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,应暂时停用本品;⑧维生素B12、叶酸缺乏未纠正者。
②二甲双胍最佳治疗方案是每日2次,每次1000mg,剂量低于1500mg临床疗效不显著;
③缓释片的最大日剂量为2g,每晚1次;普通片剂最大剂量方案为850mg tid。
规格及用量:注射剂,每支300U(预充笔芯)或400U,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(血糖水平)个体化。
③皮下注射;在腹壁部位做本品的皮下注射;如方便,也可在大腿、臀部或三角肌部位做皮下注射;经腹壁部位皮下给药比经其他注射部位给药吸收更快;将皮肤捏起注射可将误做肌内注射的风险降到最低。注射后针头应在皮下停留至少6秒钟,以确保胰岛素被完全注射入体内;为防止脂肪代谢障碍(脂肪萎缩和脂肪增生),应在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部位;
④开封使用前应冷藏于2℃~8℃的冰箱中(不要放入或靠近冷冻室或制冷元件)。开封使用后,可在室温下(不超过25℃)存放4周。不可在超过25℃的环境中存放。
适应证:主治气虚兼内热之消渴病,症见口渴喜饮,易饥多食,气短乏力等,用于轻、中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。
药师交代:饭前半小时,温水或凉水送服。服药期间可能出现胃部不适或腹泻等,如果不能耐受,请及时就医。
- 本文内容节选自即将出版图书《社区药师案头手册》 “ 内分泌系统疾病 ”章节

